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尹派宮寶田八卦拳 何靜寒老師 轉錄)與七崁武術雜談



我覺得這樣武術發展的脈絡跟七崁武術的發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以前的拳術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拳術就是我們生活精煉而成的智慧,同時也就是我們的生活。

很多人使用近代的門派觀念來框住,整個武術發展,
看來很大的出入,
一個武術的起源,不可能由何人何人而起,
那麼那個人絕對是個天才。
 
長江是沒有源頭的,
當我們越往上走越會發現,
長江的源頭,到處都是。

功夫沒有自己的Style,
定不是自己的功夫,
功夫就是要練上身子。 

 
  

 ---------------轉錄文章--------------------- 


尹派宮寶田八卦拳 何靜寒老師   

拳練人與人練拳 

以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講,中國武術是從身到心的一種鍛鍊程序,他的目標在「人」,不在「藝」。宮寶齋老師說過:「習武是以拳來練人,不是人去練拳。」在以往中國武術的發

展,還不是很完備的時代,就已經是如此。   

周朝以前,就把「武」當做是訓練人的一種方式;在當時,只有貴族才能習武。從前的典籍中,祇記載某人允文允武,卻鮮有說明,這期間的過程,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來顯示

周朝有良好的文武訓練方式,但社會上要能出現一個人才,必需經過長時期的教育與發展,從周朝末年到春秋戰國期間,出了不少人才看來.足可證明當時這種文武合一的訓練,

已是非常完備的了。   

何靜寒老師習武的過程申,他們不稱「練拳」,而稱「習武」:練拳習武的是一個方法.一 個最初級的階段。大約在漢朝以前。文武是沒分途的 個人的能力,原本就包括了文武

兩方面,要具備這些能力,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前的貴族,平時要治理國家,戰時要作戰,這種例子中外皆然,祇是後來由於職務上把文武分開,才使得教育制度也隨著

它們分開。   

中國武術的特色 武術的趙源可歸納到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爭這三個階段,中外皆然。這三階段所產生的防身自衛授能,各民族問的差異性也不曾太遠。中國武術比較特別

的原因,癥結於中國文化的一個觀念,天人合一 。從天人合一, ,陰陽的觀念所衍生出的文化。(不侷限於武術︶)同屬一個根源,所以中國武術在歷經這三階段後,會回歸到

這個主體之申。事實上,不是中國武術融入,而是練武的人融入:習武的人,不是單純的練武,同時也具備了其他文化的素養。   

所以「武」在此人身上,就自然會和其他文化和這種觀念結合,這也是我們稱它博大精深的原因。同時也是中國武術不易被其他武術取代 而其他武術地無法體會的地方。   以太

極拳為例,拳經上明明白白的闡明太極拳是不與人抗的,是捨己從人、無我的。在思想上,太極拳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展現,當現代人、西方人,不具備也不相信此種文化背景時,

他們學太極拳便將他視為 種武技,研究如何用太極拳來打人。 
其實以太極拳的精神來看,它不是要用來打人的,因為打人是不須要發展出太極拳的。 

武術的教育   

武術教育是隨著人的生理而走的。從前人,很多是從小就練,甚至 出生就練;出生時先給予全身的按摩 增進其筋骨的發展,到五、六歲時,再按照他的情況施予不同的訓練方法,

這就是回到「以拳練人」的主體上。   這個階段的訓練 不是要他練會一套拳或練出什麼功力,而是用武的訓練方式促進他的生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的身體是在一種鍛練

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他體內的器官也是如此。二十歲以前,做這樣的鍛練,身體會產生一種自發性的習慣,所以如不從小練,身體動作的協調性不能配合。   

有許多帶藝投師者難以練到精純,即是年齡太大,身體上無法再承受細緻的改變「所以其正的授徒,就在於你如何去教、如何去掌握這個人」。這是中國武術一個重要的觀念和方

法,也是貫徹「拳練人,不是人練拳」﹂的觀念。在這種基礎上,拳可變,拳也應該要變但所變的是教的程序和方法,根基是不能變的 這也是中國武術和其他武術很大的差異。外

國的武術是「人練拳」,所以不管年齡、性別、條件 一律授以固定的課程。 

失去了什麼 

現階段的武術和從前比較起來失去了什麼?「事實上,武術並沒有失去什麼,若真要追究,只能說失去了環境。所以習武人必須認清處境,我們己經沒有從前的那種環境。在明、

清、民國初年時局不靖的時代,當然是擷取武術中能保護身家性命的內容來練,換句話說,在戰亂時代,一定是發揮武術中打鬥的功能,而其他方面的功能如養生、求道等,就容

易被忽略」。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問來練,但中國武術本身仍是具備有這些功能的,在承平時,自然就會有一些武術宗師朝那個方面發展。 

中國武術要適應下一個世紀,就要去瞭解下個世紀的人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下個世紀裡人們所需妻的東西,中國武術裡沒有,那中國武術仍會被淘汰。可惜的是,中國武術裡面有

,但是現在習武的人,還迷信在清未民初我們的師父、師爺所處的打鬥環境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梁我們還在追求他們那個時候所留下來的東西,就會忽略了中國武術能帶

給下個世紀人們的東西。
 
八卦拳的起源 

武術界一般多認為八卦拳是董海川所創,但何靜寒老師不這麼認為。他說:「我所學的八卦拳一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如此的系統,不可能是一、二代的人所創的。我個人的研判,

八卦拳可能是道家中的柬西,只因董海川學了,並在他這一代出名。另外,從董海川成名時的年齡上來看一他不可能創出一套如此精密複雜的東西來。」 

有人會以為「尹派八卦拳」是把羅漢拳加入八卦拳,「程派八卦掌」是把摔角加入八卦掌:但以八卦拳的系統來看,這個體系沒有辦法把其他的東西加進來,加在前面,後囿就格格

不入。因為八卦拳的系統一是像網絡一樣的,每一套拳,每一個練功法不是單獨存在的:   

當然,在應用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發揮,但「應用」不屬於「系統」內的東西,這是個重要的區別,必須分清楚的。中國武術的各門各派之所以能發展的這麼久一都會形成它自

己漱@個系統一這個杗統是非常嚴密,通常只有少數的門徒才能進入。應用的東西,是根據「系統」作發揮來的。 從前,俄多人學拳、教拳,只針對應用,這是時代的因素。一個

村莊裡,請了師父來教功夫,在這種情況之下,師父一定直接教他們用一不可能教系統,因為系統的東西是不能直接拿來用的。 八卦拳的形態 何靜寒老師認為他所繼承的八卦拳

系統,其失真度比較低,為什麼有這麼一個把握呢?因為從董海川、尹福到宮寶田這三代,都是清宮里的傳承,以前宮裡除了職務之外,就是技藝上的傳遞。董海川傳尹福一尹福後

來入宮裡,在這個傅承系統下,尹福一定是董海川所認可的,相信他能維持自己在宮中的聲望、地位。同樣地宮寶田也是這樣的情況。宮寶田還鄉之後一宮寶齋隨他練拳。由於宮

寶齋先生一生只學八卦拳,所以不致於失真太大。這是以系統上來講.,但是從應用上來看,尹福、宮寶田就各有其變化了。 

中國武樹的系統上一有二派是先有理後有術的:一是太極拳一另一是八卦拳。以八卦拳來說,他所用的都是當時的名拳,如羅漢拳。所以八卦拳裡的訐多招式是擷取羅漢拳來的,祗

是根據八卦拳的觀念改變了他的練法和應用。 就好比太極拳擷取了當時太祖長拳的動作來練,但不變的是他的觀念。同一招勢在長拳和太極拳裡的打法就不同一所以他的質改變了

,因為質的改變,所以形也變了。八卦拳的觀念裡,把人區分得很細。他訓練一個人,把身體可區分的部位全都區分開,他的原則是,你的身體要先能分,而後才能合。所以他分

成八個大的部位,分屬八卦,在鍛鍊的時分成八個大的部位,分屬八卦,在鍛鍊的時候,每一個部位還要再細分,這就是八卦拳繁複的原因,也是他的精神所在。 何老師練的八卦

拳是從八卦往太極練,所以先學外,他幫你歸納好八個不一樣的體系,然後往回找四象(四象拳)、兩儀(兩儀之術)。八卦就是形,然像往回找從形和質上來思考,當初這個動

作是怎麼來的,陰陽之間的變化關係如何。所以八卦拳從八卦往太極走,練通了之後一就可以自行發揮自已的八卦拳。這是完整的八卦拳訓練的程序。 

八卦拳系統的差異性就在於是以「應用」還是以「系統」為出發點。從程廷華後來的表現以及跟隨董海川的時間來看,何老師認為程派八卦掌應該是以承習應用為主。雖然如此,

但從「程派高式」八卦掌劉鳳彩先生的動作上來看,八卦拳的要領在他身上都還看得到,可是後來練的人,慢慢的就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八卦拳對身體的要求和習慣

和其他的拳種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用太極、形意的身體來練八卦,所學到的,只是八卦的身法、步法和招式的變化,身體並沒有改變,如此就練不出八卦所要求的勁。」不同門派

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他們都發現了一種獨特運用肢體的方法,這才是一派傳承最重要的意義。 

何靜寒老師原是學楊式太極拳的,後來習八卦拳,現在又回過頭來習楊式太極拳。根據他的心得:「八卦拳和太極拳是一個八卦系統的兩面。簡言之一太極拳是太極拳是太極往八卦

走,八卦拳是八卦往太極走,所以對身體的運用,在某些地方是極端相反的,但當中也有相輔相成之處」。八卦的特色,是極端的擰轉,要把中心縮的越小越好。八卦是求變的,

要產生變,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縮小.,中心越小,變動就越快,可變的範圍就越大。 八卦拳的擰轉,最起碼有三種活動,比方以手而言,一個招勢出來,有它的動線,他會左右轉

、前後轉,每一個動作都要包含這些,所以它不是單一方向的擰轉,而是3D的。而且身體各個關節之間,彼此還都有相應。氣勢一擺開,就好像一張網。 

八卦拳走圈的目的 

轉圈是八卦拳中一項較為特殊的訓練方法,「當你深入八卦拳的高層之後,會發覺不得不轉」前面所提八卦拳的訓練,是在於全身各部位的擰轉,所以當八卦拳的架勢出來之後,

會帶動出一個行動力來。在走單換掌時(以推掌而言),要掌握那個勢,身體要隨勢而走。也因為如此,身體須訓練成非常細膩,在勢形成的時候,身體才跟得上去,而不會成為

一種累贅。 八卦拳的架勢中形成了前進的勢和擰轉的勢。所以在走圈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勁」在走,而這個勁,也是貫穿整個八卦拳的系統。必須掌握這些要點八卦拳走圈才能

走快,才值得一走多年。這才是真正的「走八卦」。換句話說在這種架構之下,他自然會走圈。在公轉的圓上,自己產生一個自轉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才促成八卦拳「走偏門

」的條件。 當你掌握了「勢」才算掌握了一門武術,而變招賈際上也是勢在變;最初是身體產生勢,到後來,是整個勢在帶動身體。 套路的價值 一個完整的門派,定有其基本套

路,即母拳之後,才有一些小拳。我們可發現一每個門派的母拳,都是大而無當,不能拿來直接應用的。因為母拳之中,包含了所有要訓練的能力,而後面的小拳,則是針對不同

的能力而設計的。好的套路,就像是一篇絕佳的文章,裡面的起、承、轉、合,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東西,套路裡都有。 

為什麼會發展出套路,是根據什麼能力發展出來的?是從單勢中,從功裡具備了這些能力以後,發展出套路。所以沒有「花俏」的套路。一個好的傳統套路,當中的起承轉合,除了

動作的流暢度之外,還包括了呼吸、氣血的開闔、起落、升降都得配和好。 中國武術的很多秘密都藏在套路裡,當我們認為套路是無意義的組合時,就看不到當中的意義。所以套

蹈是寶,尤其是傳統套路.;而新編的套路,往往無法做得周延,企圖太明顯,妥協性太強,而未能經歷時間的考驗。所以要把每一套傳統套路當作寶來看待。 

老一輩的師父怎麼練拳 以宮寶齋老師來講,他們的練拳就是生活,在他的家鄉青山村,整村都是練八卦拳的。宮寶田之前一有一個兄長叫宮寶山,也是尹福的弟子,出師之後便回

鄉。並沒有到外面去闖。所以青山村原本就有五六個拳坊,都是宮寶山在教授的。因為青山村環境險惡,有其必要性。 當時的拳坊,就是在祠堂前或打穀場上,老人在閒聊,小孩

子晚販後,就上拳坊。那時練拳對他們來說,不是練而是一種遊戲。後來正式拜在宮寶田門下,才稱得上是練,而且多半是在午夜,拳坊收了之後。許多的技巧,在遊戲的過程中

,就已經學會了,後來練的時候在加強。 後來練宮寶齋從八歲練到卅歲才離開,為什麼練武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因為從前的習武,不是一堂堂的課,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一件

特別的事。很多能力是點點滴滴在生活中培簣出來的,什麼時候獲得,自己也說不出個具體。所以老師父在教拳時,腦中沒有一個程序,是觸機式的。真正的練武,不能把它當作


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否則無法練得久,必須提昇成為生活中的一件事。 

何靜寒老師跟隨宮寶齋老師二十二年,才體會到中國武術的傳承會如此混亂的原因在於,「老師父有許多功夫練上身,自己也不清楚是怎麼練來的,所以沒法有系統的教,而且他

們學成之後就在用,沒有時問去思索整理。」 何老師形容,老一輩的師父教拳,好橡在拼圖,今天給你一塊一明天給你另外一塊,跟的時問夠久、夠仔細了,他把圖都給你了,這

時你可能會了很多套拳、刀槍劍棍也都會了,可是你還是拼不成那幅圖。等到有一天,他跟你講了一些觀念之後,你突然就通了,然後把些東西連貫起來。 

廿一世紀,如何看待中國武術之用 以人類文化發展的走向來講,下個世紀的人,是往追求自我心靈價值的方向走。未來的社會,講究的是團體價值,個人隨時有可能被取代。所以

在過程中,個人隨時都在思索:「我」的價值在哪裡? 西方有許多人透過靜坐、冥想、宗教去追求心靈層次的東西,都拋掉了「身」的部份,事實上人不可跳過「身」直接走到「

心」上去,但如何過渡,在中國武術裡有非常完整的一套系統。所以從前習武有成的老師父們,不入佛就入道。 

學習中國武術,所觀照是你本身,雖然有許多東洋、西洋武術,也強調心靈、意念上的運用,但由於其在「技」的發展上太過於粗淺了,所以很難確實地走到心靈修煉的層次上。

但傳統的中國武術,不論派別,一定都會強調:你的「心」一定要在。 身為這一代的習武人,應將中國武術中的這個部份找出來,而不要一直沈迷在打鬥。會喪失追求其他方面的

能力;也讓我們成為整個社會中的特殊團體,和大環境的人產生很大的距離。 應用的東西是隨本身的能力一直在變的,可能前五年是對的,但第六年,你的能力提升了,它又變成

錯的了。所以應用的東西(變的東西)無法教,你一定要規範它這麼用,也不對。但只要具備了能力,遇到了狀況,自然就能發揮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