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佳宜/嘉義報導】
白沙王廟是嘉義市美源社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在缺乏休閒娛樂的農業社會時期發展出文館與武館的特殊廟口文化,而懂得這些技藝的成員至今已是中老年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四散各地或逐漸凋零,無人繼續傳承,如今出現文化斷層,白沙王文化協會因此成立,以復興當地文化為目的。
美源社區以羅姓為主,而白沙王廟前身為羅氏祠堂,當地居民稱之為「公厝」,是一條龍式建築,民國四十六年因房屋老舊而改建。白沙王的起源是相傳兩百多年前,羅氏祖先遭遇盜匪,危急中颳起一陣白沙,因而得救,故抓起白沙供奉,後來更為此雕塑神像,供後世子孫膜拜。
|
文館成員利用晚上空閒的時間在白沙王廟前練習。 記者徐佳宜/攝影 |
白沙王廟前的活動以性質而言分成文館及武館,文館的實際名稱為美源新樂社,以演奏北管樂曲為主,起源已不可考,如今僅剩4、5名年紀較大的長者對當時的盛況還有記憶。白沙王文化協會的主要成員張月英表示,文館剛開始時沒有經費,居民們都自掏腰包請老師來上課,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聽聞哪位老師有名就請他來教學,但大多數的成員都沒有基礎,在不斷更換老師的情況,大家常被搞得一頭霧水,後來才逐漸上手,而且因為多以中老年人為主,記憶力跟反應也不如以往,但是成員們在練習過程中即使被老師罵了,也還是含淚繼續練習。
班鼓<註一>鼓手陳聰濱是文館的靈魂人物,他說:「一開始是完全不會,但是接觸了之後越來越有興趣,對於這種本土的藝術感到欽佩,覺得能夠學習到這種文化是一種驕傲,練習時也更加賣力。」陳聰濱工作繁忙,但除了固定的練習時間外,平常為了怕吵到鄰居更以椅墊為鼓、筷子作鼓棒勤加練習。但他同時也擔心,作為「頭手」,沒有了他整個樂團就無法演奏,可是目前卻沒有新人自願加入,如果哪天樂團無法延續下去,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
武館的小朋友跟隨老師練習拳法。 圖片來源/白沙王文化協會提供 |
武館為振興社<註二>,也就是俗稱的宋江陣<註三>,四十多年前在當時的富紳吳慶同的大力支持下盛極一時,常常到各地巡迴演出,為了讓武館得以繼續傳承,今年六月,白沙王文化協會辦了3場說明會,想招攬年齡較小的小學生,從小培養起武術精神,但現在小孩課後多半去補習班,對此種傳統文化皆感到陌生,因此沒有小孩願意學習,初期到小學招生表演時,甚至還被小學生視為瘋子,張月英為此到處奔走,挨家挨戶拜訪家長,招生時還得利用禮物吸引小朋友前來報名。
文館人數約20多人,兩年多的發展下來也小有成就,節慶會受邀到附近地區演出,團員們自豪地表示現在已經會扮三仙<註四>了,扮八仙正在練習中,再過不久就可以表演了。武館目前還處於草創階段,雖然學生人數約有10人,但是流動率也高,武館老師徐嘉鴻說:「現在的小孩大都學習跆拳道、空手道或太極拳等外來的武術,對於本地的傳統武術卻未曾聽聞,也不感興趣。」他感嘆地表示,要看小孩子有沒有興趣,不然就算再怎麼威脅利誘也是無濟於事,如果要讓這種傳統文化延續下去,還是需要有心人來傳承。
文館與武館不僅是當地居民所共有的記憶,也是彼此交流感情的地方,白沙王廟持續守護著社區,居民們也盼望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看到文館與武館共台豋場,重現當時白沙王廟前的熱鬧景象。
<註一>班鼓:又稱「頭手仔」,屬於北管樂器,發音短促而尖銳,為中國戲曲武場的領奏樂器。在戲曲伴奏與民間樂器合奏中居指揮地位。為戲班必用打擊樂器。
<註二>振興社:起源於西螺七崁,創始者為阿善師,為台灣本土的武術流派之ㄧ。
<註三>宋江陣:宋江陣是一種結合中國武術和藝術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
<註四>扮三仙:在任何形式的北管演出之前,都要先演「扮仙」戲酬神祈福,三仙是扮仙戲的其中一種戲碼,而三仙指的是福、祿、壽。